当我踏上这片土地
从海曙出发,一路向西,深入四明山腹地,群峰叠翠之间依稀可见一处以山为屏,依水而形的古朴村落,这便到了我所挂职的章水镇崔岙村。凭靠着四明山的重峦叠嶂,这里的生态之美如诗如画,铺陈于大地的美景蕴藏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历经岁月洗礼的古建古迹,正等待着人们共同聆听时光的回音。
两年前,当我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就被这儿的自在、淳朴深深吸引。青山相依,绿水为伴,村内的水渠连接着众多宽宽窄窄的小巷,两边尽是主人家精心打理的小院,一片姹紫嫣红尽收眼底。这里,有远离城市空灵的烟火气,也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古老民居,高低错落的屋檐间是高耸的马头墙,台门上镶嵌的砖雕门匾无不诉说着这里的时光故事。山风拂过,花草随之摇曳生姿,抬眼处皆是自然美景,呼吸间尽是清新空气。
在这里,我亲历纷繁复杂的基层事务,与基层共成长。初到崔岙,虽有美景相伴,但也会时常惶恐,基层工作不了解,材料写不来;镇村情况不熟悉,群众问题答不上;本地方言不会说,和村民交流不了……这些不安的情绪很快便被村干部和村民的温暖修复。在一次次的入户走访和田间地头里,我逐渐从“五谷不分”的木讷小白,成长为下过地、劝过架,能与群众打成一片的基层干部。2022年3月,海曙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这个早春格外寒冷。作为海曙区最偏远的乡镇,为了能高效完成驰援任务,在此轮疫情爆发的大半个月里,我们每天凌晨4点集结出发,我和同事一次次修改核酸检测方案,一件件地分装防疫物资,一条条地核对名单,整个镇、每个人,凝聚成了一股强大的信念。去年7月,受持续高温天气影响,章水镇旱情严重,群众用水得不到保障,我与村书记通过召开屋场会、入户上门等方式摸清崔岙村因旱情受灾的农作物约200亩,及时联系农办、生态办处理灾后事宜,全力以赴帮助崔岙村民平安度过“大旱之年”。此次旱情过后,马上又迎来了“轩岚诺”“梅花”台风,章水镇坐拥皎口水库、周公宅水库两座大型水库,每年台风季对我们来说都是一场严峻的考验,而我所在的崔岙村,因地势较低,每次都难以避免的成为了台风“重灾区”。为了保障每一位村民的安全,作为驻村干部,我义不容辞地担任起排摸老旧危房、往返避灾安置点为村民进行物资补给、协助村民进行室外杂物清理等工作,全力排查风险隐患,帮助转移村民三十余人。在崔岙村的这两年里,晴天忧心抗旱,雨天担心防汛,播种时帮助农耕,收获时拓展销路,这些都是我的日常。
在这里,我感受人民群众的可亲可爱,与群众心连心。我从2021年10月底开始结对帮扶3户低收入农户,他们种的玉米、贝母要丰收了,我帮忙联系销路;要打零工时我就找合适的招工信息;空闲的时候常上门去聊聊天……有一位我帮扶的老奶奶,每次我离开时,肢体残疾的她总会杵着拐杖站在屋门口目送我离去。我喊:“奶奶,真的不用送了,您快回去休息吧。”她却执意站在那儿,一个劲地朝我挥手。我从反光镜里看到奶奶瘦小的身影逐渐缩成一团,直到车子转过路口的那个弯,她也没有回屋去。奶奶守望的身影,让我明白我不仅是一名驻村干部,更是让她牵挂的亲人。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很多,群众会在你到达的时候端上一杯水,拿出自家新出的西瓜和玉米,热情地招呼你坐下、与你唠家常,就像招待老熟人。当然,感动也不只是来自群众,也来自这里兢兢业业工作的基层干部。我见过半夜一两点仍然灯火通明的镇政府,见过日夜摸排疫苗接种情况而未顾上自家农活的村干部,见过为满足出行不便老人的就医需求而跋涉四十多公里山路上门接诊的医护人员。这两年的时光让我充分体会到,当你步伐坚定地走入人民群众当中,会发现人民群众是真真切切最可爱的人。
回顾两年的基层生活,乡村的土地和人民用宽厚臂膀拥抱并接纳了我。我们一起经历了持久的疫情磨炼、艰难的旱情挑战、严峻的台风考验……转眼已经走到了离别的前夕,此行山长水远,但愿我们永远铭记此刻青涩的执着,对信念和真理的渴求,在广阔天地里继续书写属于我们的答卷。
作者:市院第九检察部 唐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