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之三步曲
闲暇之时,随手拿起放在桌边鲍鹏山先生所著的《鲍鹏山说孔子》,带着些许疑惑又好奇,翻开孔子的历史篇章,跟随孔子的足迹,细细品鉴圣人之道。十五志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天命之年,六十耳顺,从心所欲,短短的二十四个字,叙述了孔子的一生。
两极
少贱,多能鄙事。孔氏家族从王族、诸侯、公卿再到士,可谓一步步走向没落。六旬老父叔梁纥野合二十出头的颜征在而生孔子。孔子生下不久,生活之窘迫,对出身于卑微士族家庭的孔子来说,不出仕做官,就没有俸禄,就会失去养家糊口的经济来源,于是他学会了下层人的谋生手艺。此时年幼的孔子只为奉养母亲而学六艺,养家糊口而做委吏、乘田,辞尊居卑、辞富居贫,缺少做大官的资历与名望。
怪圈
办学,提高声誉。在生活重压之下,孔子十五年边谋生,边学习,边学糊口之道,边追求形而上的学问。十五载磨砺与辛勤,孔子创办了私学,改造了六艺,得弟子三千,宣传思想,保持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逐步成为思想家。在孔子看来,这一切前程似锦,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人生道路。
内讧,迫离鲁国。鲁国当时三名权臣当道,三家大夫大败鲁昭公。站在国君一边的孔子被迫离开鲁国,前往齐国。齐国老臣晏子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政治立场上反对过孔子。而孔子毕竟是外来户,地位和待遇规格故不能一下子越过晏子,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这一举动更是引起了齐国大夫的记恨,预谋加害孔子。于是孔子遂行,接淅而行,反乎鲁。
去齐,重返故土。孔子呆在齐国两年,频繁受挫,于其不利,最终还是选择回鲁。从寒窗苦读,从政做官,再到自创私学,他终于明白了自己人生的真正目标。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面对动荡的政局,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心如止水,更有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心境。
失意,再次离鲁。孔子大力推行仁德治政,加之众多弟子继承了孔子的为学之道,也实践着孔子的为官之道,因此鲁国逐渐强盛。然而,由于季桓子与其的矛盾日渐加深,齐国将采取措施抑制鲁国发展的势头,孔子意识到政治生涯即将结束,深感道不行,将乘桴浮于海。国君昏庸,孔子最终没能得到重用,惆怅离鲁,周游列国。
无极
从心,走向无极。一次次的受挫,一次次的失望,一次次的颓废,孔子长期和自己的心魔斗争,在古稀之年达到了人生最高的境界,从心所欲不逾矩。智者乐,仁者寿,他在大自然里,开阔了胸襟,在音乐中,陶冶了情操,找到了快乐的源泉。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能够灵活用道,已经处于了道德的顶峰,这种心境是完美的,至高的,却又有着高处不胜寒的寂寞。
读罢《鲍鹏山说孔子》,感受了圣人的心路历程,从一个贫穷卑微的少年,逐步蜕变成至圣先师,看似永远都无法触碰到的两极,在他遭受一次次遇挫、颓废、颠沛、流离的怪圈中自强不息、战胜心魔,最终达到随心所欲却又毫不逾矩的境界。试问自己,平凡不过,年轻,经历的挫折更不能与圣人相比,更不可能达到圣人的境界,而略学皮毛,亦是受益匪浅。
(象山县院 陈丛供稿)